皇冠体育

EN
https://www.gov.cn/

安徽出台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十二条政策措施

2025-08-05 10:08 来源: 安徽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我省出台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十二条政策措施——
“全链条”支持县域产业转型

谁能想到,小小的刷子,能撑起一个县级市的特色产业,行业规模还能做到全国第一。

谁又能想到,一个户籍人口50多万的偏远小县,做起了“功能膜新材料产业”,提出“百亿企业、千亿产业”的目标,志在打造“中国膜都”。

这就是安徽潜山市和太湖县的例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靠着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安徽,已有72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县域全覆盖,这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群主企业+配套企业”产业生态,在引导资源集中、发挥集聚效应、形成规模经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24年以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营收突破1万亿元,规上企业突破4000家。

与沪苏浙等先发地区相比,我省县域集群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集群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科技赋能、人才培育、企业融资等方面仍需助力。

“抱团作战”与转型升级,尤其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供给。

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近日,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措施》。这些措施可谓是“全生命周期+全链条”式的政策支持,从科技、人才,到财政、金融、品牌塑造等,对标沪苏浙的先进经验,给出了12条针对性强、实打实的具体举措。

针对部分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困难、发展方向不明等痛点堵点,《若干措施》加强了省级统筹,在省级层面建立“一群一策”动态诊断机制,统筹开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市场匹配度四维诊断,给地方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予以清晰指导扶持。

我省正以“政府+市场”的有效模式,促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让“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理念精准落地落实。

“一群一策”

这次出台的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若干措施,特别提出要建立省级统筹的“一群一策”诊断机制。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商务厅及各市、县政府配合协同实施。

如何做到“一群一策”诊断?据了解,每年将遴选一批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好、支撑带动强的集群,围绕产业链升级、价值链延伸、供应链韧性、市场供需匹配、要素保障能力等方面开展专项诊断,形成“问题清单+提升路径+项目支撑”综合解决方案。由市县精准落实“一链一策”要素保障和培育举措,加强集群间产业链合作,推动重点集群在技术升级、品牌塑造、数字赋能等领域实现突破,全面提升集群核心竞争力。

谈及建立这项机制的目的和意义,省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由省级来统筹引领“一群一策”的诊断,既体现了全省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视,又能“跳出来看问题”,系统梳理发展现状,科学研判问题短板,更科学、专业、客观地指导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发展壮大,做到“找准病灶、对症下药”。

转型,是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关键词。聚焦集群的“智改数转”,《若干措施》明确开展数字化转型培训,优先在集群推广应用“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支持集群企业梯度培育智能工厂;推动集群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支持中小企业围绕细分行业典型场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模型,实施轻量化“智改数转”项目,形成中小企业转型标杆。

针对光伏和储能产业及其项目应用场景的拓展,《若干措施》特别提到,支持县域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拓展县域分布式光伏多应用场景。

加速品牌“出圈”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既要夯实内功,又要对外开放。

太湖的功能膜新材料产业集群,就是个典型例子。经济体量不大,区位偏远,也没有多少工业基础的太湖县,在过去十多年里,从无到有地培育出了颇具规模的新兴产业集群,其中重要的一条路,就是注重夯实内功,做到“专精特新”。

功能膜产业,可分为基膜、涂布、膜切等环节。因此,功能膜产业链上的企业,大多体量有限,能做到数亿元年产值就算是大企业。这一特点决定了发展功能膜产业必须走专精特新的路子,深耕细分领域,做出专业性和自身特色。

目前,太湖县共有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6家属于功能膜新材料产业。考虑到太湖规上工业企业总数只有100多家,而老牌县域经济强县通常有四五百家乃至更多规上工业企业,太湖县“小巨人”的“含量”更显突出。

创新,是专精特新的核心与灵魂。据统计,太湖县功能膜新材料产业研发投入强度达4.82%,目前已建设省企业技术中心、省工业设计中心、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省级科创平台17家,功能膜企业研发人员占比8.9%,初步形成较强创新能力。

像太湖一样,在安徽,不少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依托着“专精特新”,走上发展的“快车道”,特色品牌强势“出圈”。

长丰的汽车、太和的发艺、无为的羽毛球、明光的凹凸棒……这些产业集群实现单品突破,成功树立集群品牌。针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与品牌塑造,《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到2027年,组建30个左右县域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为有合作需求的集群牵线搭桥,与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安徽省依据其研发投入、创新成果产出绩效等情况给予支持。

在品牌塑造上,鼓励集群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世界制造业大会,支持抱团参加省内外老字号主题博览会等专业展会,助力企业拓展新市场和提升品牌影响力;对省内举办的达到一定规模的大型汽车展会活动,按规定给予展会费用补助。

聚焦对外开放,《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集群推动“产业带+跨境电商”发展、开设中欧“定制班列”,提升对外开放能力。支持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集群中小企业提供外贸公共服务。鼓励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开拓国际市场。支持集群企业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品牌营销、渠道网络等能力,培育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企业。

“银团贷款”支持

人才、资金……这些要素,都是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所必需的。聚焦这些关键要素,《若干措施》不仅给出了优惠政策,还强化政策集成,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皖北振兴等资金向县域集群倾斜。

围绕人才的引进,《若干措施》提出,因地制宜设置契合集群发展的急需专业,衔接产业布局推进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县域产教融合体。鼓励职业院校与集群重点企业共建定向培养班等。

《若干措施》特别提到了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比如,支持符合条件的集群基础设施、公共技术服务和数字化转型平台等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申报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鼓励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南北合作共建园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皖北地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集群建设。

金融,是产业发展的“血脉”。《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政策性、商业性银行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共同开展“银团贷款”,按照不同项目类型为集群企业设计针对性、差异性融资计划,强化信贷资源供给,对产业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中长期领域加大贷款投放。

所谓“银团贷款”是指由两家或两家以上银行基于相同贷款条件,依据同一贷款协议,按约定时间和比例,通过代理行向借款人提供的本外币贷款或授信业务。用这种方式开展“组团式”贷款,可以满足特色产业集群长期的、大额的资金需求。

为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若干措施》还鼓励“结对帮扶+合作”,鼓励省属国企与集群企业加强合作,引导省属企业扩大在县域的产业布局,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同时,支持集群内每家规上企业帮扶2家至3家规下企业,利用产业链大企业技术、资源、管理等优势,破解中小企业技术难题,推动集群企业抱团发展。(记者 王弘毅)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王安
十大足彩平台 博彩网站推荐 体育博彩平台 九游体育 新葡京博彩 澳门金沙娱乐城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