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8月19日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读了来信,了解到脱贫攻坚给阿佤山带来的深刻变化,感受到了阿佤人民心向党、心向国家的真挚感情,我很欣慰。
习近平指出,你们都是老支书,长期在边境地区工作生活,更懂得边民富、边疆稳的意义。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当地佤族群众素有爱国守边的光荣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学等都有了保障。到2019年底,该县67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近日,该县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佤族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情况,表达了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坚定决心。
沧源县
犹如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
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
今天
跟随小布一起走进
班洪乡和班老乡
看看10位老支书
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班洪乡
班洪乡位于沧源县西部,是沧源的六个边境乡镇之一。
班洪北连耿马,西接班老乡和芒卡镇,南与缅甸接壤,这里青山如黛,云雾绵绵,这里居住着能歌善舞的佤族人民。拥有国家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是“班洪抗英”事件的发生地。
班老乡
班老乡位于沧源县西部,东接国家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与班洪乡隔水相望,北连芒卡镇南腊村,西面和南面与缅甸佤邦接壤,是沧源县边境线最长的一个乡。
佤山的红色印记
奋勇抗击侵略者
1894年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朝廷签订不平等的《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妄图从滇缅边界入侵中国,而后利用外交手段,以勘察中缅边界南段未定界为由,派遣司格德率领400余人探险队,企图借道班洪进驻勐角董一带,遭到了佤族人民的坚决反对。
赖勇 摄
1900年,英军3人骑马在勐董赶集,打死卖黄果的佤民,此事激起了赶集的佤族、傣族等各族边民的愤怒,有两个英兵被群众砍死。英国侵略者不甘心放弃对这块盛产银矿的宝地,于1934年再次侵占班洪、班老等部落。佤族人民拿起长矛、弓弩英勇反抗入侵,战斗持续了4个多月,44位佤族英雄儿女献出了富贵的生命。
“班洪事件”后,中英再次会勘中缅南段未定界。胡玉堂参加了中英边界会勘会议,他慷慨陈词,列举大量历史事实,展现历史古印、朝服及祖先盟约信物,证明滚弄江以北属中国领土。1936年,胡玉堂又率领班老部落头人参加17部落头目剽牛盟誓,发布了气壮山河的《佧佤十七王敬告全国同胞书》,再次陈述了阿佤山隶属中国领土,表达拳拳爱国之心。
1941年,英国趁当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面临的危急,以关闭滇缅公路为胁迫,胁迫国民政府划定“1941年线”,把班老等地划归缅甸,遭到保卫国、胡玉堂等佤族头人坚决反对。1944年,缅甸官员带着6名随从到班老登记户口,准备收受“门户钱”,保卫国、保卫厂等佤族头人坚决拒绝,并把缅官赶出了班老。其后,缅政府多次邀请保卫国、胡玉堂等人到腊戍开会,准备给他们封官划地,均被断然拒绝。
新中国成立后,与缅甸政府进行了长达6年的边界谈判,党中央高度重视边疆人民强烈的回归决心,在中缅友好谈判中尽最大努力争取协商。
班老回归纪念碑
1960年10月1日,周恩来总理与缅甸联邦政府总理奈温在北京签订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历时66年多的中、缅边界问题得以彻底解决,班老、班洪等地顺利回归中国。
“班洪四大嫂”享誉全国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了积极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服务群众,解决各族干部群众过路吃、住“难”的问题,班洪当地党委、政府建起了住宿兼餐饮的国营“班洪饭店”,由武国馨、罗灿珍、李帮秀、李秀莲四位妇女负责经营,后来她们被尊称为“班洪四大嫂”。
昔日的班洪饭店一角
佤山的红色精神
做好“党建+” 产业扶贫见实效
近年来,班老乡党委坚持党建引领,突出产业扶贫主线,开启“党建+”篇章,积极探索党委统领、支部引领、党员带领的路子来助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提高集体增收,大力推行“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基层党建与产业扶贫深度融合,有效打通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产业扶贫实效明显,着力打造“一村一业”,实现谋划全覆盖。
依托“党建+项目”,抱团发展辟新路。转变发展思路,改变依靠单一项目的发展途径,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与“四位一体”项目相融合,村级之间抱团发展,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2020年全面启动实施3个“四位一体”项目建设工作,按照“抱团发展”的思路,整合资源,实现村集体和群众收入“双提升”。
打造“党建+产业”,因地制宜盘资源。为更好发挥村党组织作,班老乡依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广“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坚持以佤文化为托盘,佤文化建设为核心,全力打造“佤鸡”品牌。“佤鸡”林下养殖从良种筛选—健康孵化—脱温—育雏—育青—生态养殖—回收加工—销售,已完成了产业链的闭合。
芒黑自然村
探索“党建+旅游”,提升治理促增收。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着力在旅游产业发展上下功夫,致力打造发展新引擎。把班搞村垌那海打造成公路沿线休闲、观光、体验最佳的旅游景点,以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在稳固农村劳动力的同时促进群众致富增收。帕浪村芒黑自然村依托“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结合老寨古村落保护、新寨现代文明建设,探索构建“观光传统村落、体验民宿美食、聆听乡愁故事”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以闲适宁静的田园风光,绘成秀美乡村的画卷吸引游客。
坚持“在一线” 化解民忧暖民心
定期分析研判解决民生难题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班洪乡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带头管,将乡村干部下沉网格,围绕重点项目建设、乡村产业振兴和百姓急难愁盼等大事、实事,坚持化解民忧、温暖民心、服务群众在一线,让党员群众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服务,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倾听民意,化解民忧“在一线”。采取“线下走出去”和“线上迎进来”这两条途径开展大走访,收集群众意见与问题。线下征询。结合“一线工作法”,充分发动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等各方力量,及时在网格中收集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线上收集,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开设“民意直达”专栏,线上征求意见与问题。
村干部带头办实事
服务群众,温暖民心“在一线”。把关爱行动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以常态化、精细化为行动标准,开展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关爱活动。结合目前边境疫情防控形势,安排乡村两级干部积极参与辖区扫码入户全覆盖、疫苗接种信息大核查大走访、边境卡点值班值守等工作,确保边境疫情防控工作有序进行,筑牢全民免疫屏障。
干事创业,惠及民生“在一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为群众做好各项服务。要求乡村两级领导干部,对应“3+3”模式,精准开列乡村两级为民办实事项目清单,实现至少帮扶3户困难群众,解“急难愁盼”;至少挂钩推进3个具体项目,助“发展所需”。
佤山的幸福生活
兴修道路、发展产业
改造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使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得到了显著提升
培育富民产业 群众腰包鼓起来
班洪乡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通过着力培育一批富民产业,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做好辖区内橡胶、坚果、核桃、茶叶、咖啡、佛手柑等传统产业巩固升级,突出立体布局、种植养殖结合,“佛手柑+养殖”“特色林果+水产养殖”等产业基地开始焕发生机,惠民富民作用逐渐凸显。
围绕“三产带一产促二产”的三产融合发展思路,延伸以辣椒为主的蔬菜产业,丰富以蜂蜜、红糖和竹笋为主的旅游农特产品,扩大以猪鸡为主的标准化养殖规模,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供应链逐步形成,下班坝南滚河蜂蜜加工厂、班莫“佤山土司”古法红糖厂有序运营。
古法红糖
擦亮“班洪抗英”“班洪四大嫂”“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滚河国家森林公园”四张“国字头”品牌,以下班坝观象第一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示范效应更加深入人心。
班洪村被评定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省级旅游名村,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市级乡村旅游品牌村,“班洪葫芦王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通过“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模式推广运营,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昂首走向新时代 群众富起来强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班老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把粮食生产摆在首要位置。以“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的方式发展橡胶、木薯、核桃、茶、竹子等产业,多措并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采取“党政统筹、部门合力、社会广泛参与”的方式,不断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引进企业项目,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
在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脱贫路径,下足绣花般的功夫,班老乡5个贫困村、5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43人建档立卡人口于2019年全部脱贫出列。
班老乡政府街道
班老乡积极开展农村劳动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劳动技能,建立起乡、村“就业服务站”,有计划、分批次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既增加了老百姓的直接收入,又让边疆佤族群众开拓了眼界、增长了才干。
班老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班老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6个行政村均建有规范化村完小,在岗教师120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截至2020年,班老人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年左右。
2012年以来,班老乡建成标准化乡卫生院1所,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达1.2张以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8606份。
帕浪村芒黑新寨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对于4类重点对象,严格执行国家农危改政策,科学鉴定危房、一户一策,分类推进。通过改造加固除危、原址重建、保护修缮提升、政府兜底等政策,实施“佤山幸福工程”“新家园行动计划”和易地搬迁安置等工程,危房全部排除,彻底解决住房透风、漏雨、不抗震的问题,一个“新村新房、宜居宜业”的崭新班老展现在人们面前。
佤山的美好未来
用好红色资源 吃上乡村旅游饭
班洪乡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境内优美的生态环境、厚重历史人文底蕴等资源禀赋,全面激发“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滚河国家公园”“班洪抗英”“班洪四大嫂”四张“国字号”名片效应,抢抓全域旅游发展机遇,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提出“红色为魂、绿色为本、旅游为媒”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着力选好“领头雁”。配齐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大力实施“村党支部书记”能力素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强化后备干部的日常管理和培养使用,不断充实一线工作力量,在乡村旅游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好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提升群众参与发展、融入发展、助推发展的“主人翁”意识;按“农村城镇化、农业景观化、农民职业化、发展持续化”的思路,实现基础建设围绕旅游转、规划布局围绕旅游配、功能短板围绕旅游补、产业发展围绕旅游兴的目标,班洪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旅游名村,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品牌村,“班洪葫芦王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功。
“班洪葫芦王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游客服务接待中心
积极鼓励基层党员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上用好“朋友圈”,当好“排头兵”,主动对接在外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通过政策引导、内联外引等多种方式,共实现党员主动服务乡村旅游关联性产业发展25人。努力培育“乡村乡土人才”,结合乡村职业技能培训和班洪“双智(志)双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利用“线上+线下”的模式,加大对农旅产业、餐饮服务业、旅游业等实用性技术的培训,加快实用型人才培育。同时,不断挖掘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不断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文化精神动力。全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共有33名群众实现“职业化农民”的身份。
乡村旅游实现共管共治共享。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组织党员积极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等工作,以身作则,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热情,为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鼓励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发展农家乐、生态采摘、农特产品加工、特色养殖等产业,争创党员经营示范户,开展“星级党员示范户”创建评比活动,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随着乡村旅游热度不断升温,班洪乡“吃住行游购娱网厕”乡村旅游业态功能日趋完善,村集体经济引领群众“家门口”创业的作用明显发挥。今年以来,全乡累计接待各地游客超过10万人次;目前,已实现乡村旅游关联性收入220万元。
努力奋进 建设沿边小康村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班老乡全面推进沿边小康村建设,努力实现富边、美边、固边、睦边目标。
自2019年以来,临沧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强力推进沿边小康村建设,班老乡围绕构建“沿边公路、经济发展节点、基层组织力”三套体系,打造“产业村、旅游民族特色村、较大村、口岸和边境贸易通道、边境维稳”五种形态,实施“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重点以讲好班老回归故事,保护开发茂隆银矿营盘炼银遗址、班老前哨排战壕、龙头山抗英战场旧址、班老回归交接仪式旧址,建设“忠魂班老红色旅游环线”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站在“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
回首过去
阿佤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不断汲取前进的力量
勇往直前
正如歌词里所唱
“共产党光辉照边疆
山笑水笑人欢乐
社会主义好,架起幸福桥。”